2014年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2日
61: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6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63、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64、字辈谱: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
65、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维护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66、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
67、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68、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69、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70、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男性、女性均以自己的出生为准,男性称父系,女性称母系。
71、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的方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
72、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
73、本草之学: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
74、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75、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76、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77、三公九卿:是秦朝统一后,建立起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78、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东汉明帝熹平石经的基础上补课经文《尚书》、《春秋》二经,字体以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写定,被称作三体石经。
79、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察举制是中国科举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
80、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从其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81、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82、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83、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84、《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85、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根绝《春秋》的经义原则,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这种做法在中古延续了六七百年,直到隋唐封建法律完备才逐渐引退。
86、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87、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五服”包括: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88、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赂,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8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90、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