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复习资料《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章 国际分工 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5日

本章主要讲三个问题:
  1.国际分工的概念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国际分工理论和学说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经过了萌芽、形成、发展、深化四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在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主要是指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比如: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年葡萄牙人达加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这次它的贸易活动收益是航海费用的60倍,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国家纷纷向亚洲,特别是当时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印度来开拓市场。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古王之命航行,在1522年回到西班牙。虽然麦哲伦本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但他的同伴完成他的使命。
  麦哲伦环球航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实践上证明地球是圆的,也告诉人们通过水上,可以到达绝大部分国家。是海洋把各国联系在一起。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分工,有些国家就成为当时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欧洲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就成为世界性的工厂,向世界各国出售他的制成品。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是英国工程师瓦特在1778年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以后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商品生产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社会的商品数量,也使得各个国家有多余的商品到世界其它国家出售。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之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机械、电报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
  二次大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迅速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分工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比如:西门子公司。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展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切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了产业革命。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主要是出标准控制技术。像我国,有人把我国誉为世界性工厂,也就是加工厂,加工厂只是获得一些加工的费用及一些微乎其微的利润,由于我们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分工当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占有什么优势。
  (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出现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分工形式。
  垂直型国际分工:指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指:大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这些国家的分工。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的内容
  比如:随着生产力发展,现在服务贸易数量、范围正在加大,这样使得在分工当中产品的内容发生一些变化,过去在国际贸易当中主要交易的是货物贸易,现在服务贸易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因为财富的主要来源是来源于自然界,所以一个国家自然条件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三资企业,属于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各个国家的对外资引进,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抢滩登陆,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是指整个社会是否意识到国际分工对这个国家的好处。
  我国在改革前和改革后对国际分工的态度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或结果也大不相同。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界评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是(Adam Smith 1723-1790)
  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出生于苏格兰海关官吏家庭,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入牛律大学学习,这里深受宗教的传统的束缚,亚当•斯密于1746年退学返乡。1748年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约在1750年认识体谟,1751年应母校之聘,任教于格拉斯哥大学,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后者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他的关于伦理学的讲义,在1759年以《道德情操论》为题出版,并轰动了欧洲。1764年旅游法国两年多,吸收了重农主义学者的思想与理论。回国后,专心写作10年,其成果就是他在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此书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博得了资产阶级的推崇和赞扬,亚当•斯密也因此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亚当•斯密首先阐示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
  原因是:
  (1)分工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地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商品的数量,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
  亚当•斯密说:"如果在国内分工,必须要进行交换。如果分工延伸到国际上,各国之间同样需要交换所需要的商品" 。 这就是国际贸易,为了更好的国际分工,必须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通过交换、通过分工就能促进生产率呢?
  国 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投入
(单位) (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投入
(单位)  (人/年)
分工前 英 国
葡萄牙   1     120
  1     80   1     70
  1      110
分工后 英 国
葡萄牙   
 2.375   190   2.7     190
交换后 英 国
葡萄牙   1
 1.375   1.7
  1
  假设:
         
  两国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A国专门生产X产品,可生产出3个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可以生产3个Y产品,然后两国按1X:1Y的比例进行交换。交换后,A国获得2单位X,1单位 Y,多得1单位X;B国获得2单位Y,1单位X,多得1单位Y.
  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