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集锦2

山西万博体育app官网网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8日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f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答案:
21.A 22.C 23.D 24.D 25.A
26.B 27.C 28.D 29.B 30.C
31.A 32.B 33.C 34.D 35.C
36.B 37.A 38.B 39.C 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