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资料下载《公共关系学》完整笔记7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9日

3.公共关系人员的行为准则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999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了《中国职业大典》。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委托,全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专家办公室拟出公共关系职业的名称、定义和描述:

公共关系职业名称:公关员

公共关系职业定义:专门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调查、咨询、策划和实施的人员。

公共关系职业工作描述:

1)制订组织的公众传播计划,编辑、制作和发行组织的各种宣传材料,负责组织的新闻发布、形象传播工作;

2)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的公众信息,向组织的领导人提供管理咨询建议;

3)制定组织和产品(服务)的形象管理计划,策划和实施各种专题性公众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估;

4)沟通、协调组织与内外公众的关系,参与处理组织的公众咨询、投诉和来访接待事务;

5)协助组织发现、处理并监控其与公众之间的矛盾、问题和突发(危机)事件;

6)对组织的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上述工作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四、全员PR管理(名词解释)

所谓“全员PR管理”,即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从而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的管理活动。

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公共关系重要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知名度,美誉度。

(一)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

一个组织的领导,必须对自己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直接责任。

公共关系业务的特殊性在于,它渗透到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加以协调管理。

公共关系责任:

1)弄清公共关系与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关系;

2)努力使所属部门的业务支持整体公共关系目标;

3)在工作中及时向公共关系人员寻求忠告和协作;

4)让公共关系部门了解本部门的计划、作业、人员变动及新产品等最新信息。

(二)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

    要将公共关系的经常性工作与全体干部、职工的日常行政、业务、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作决策、订计划时,都应该自觉地配合组织公共关系的目标。

(三)组织的公共关系氛围

总之,公共关系人员要想干好公共关系工作,仅凭借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依靠群体组合所产生的综合力量。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统称为“公众”,因此“公共关系”也称作“公众关系”。

一、公众的概念与公众意识

(一)公众的基本涵义(名词解释)

    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是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

“人民”、“群众”、“人群”、“受众”等与“公众”概念的区别:

(简述:练习)

1.人民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及社会历史范畴,量的方面泛指居民中的大多数,质的方面指一切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们,其中包括劳动群众,也包括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其他阶级、阶层或集团。

2.群众与人民相比,其内涵大、外延小,就是说本质涵义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从范围上看,群众包含于人民之中,但其内函更具体、稳定。人民是个流动性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其主体和稳定的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资料生产的劳动者,这部分人就是群众。

3.人群作为社会学用语,不一定需要合群的整体意识和相互联结的牢固纽带,凡是人聚在一起均可称之为“群”。

4.受众是传播学的概念,涵义与公众接近。从广告的角度讲,受众一词的涵义是指一些东西、信息或资料的接受者。因此,受众是天然内在和消极被动的,这一特性是与大多数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激起较强的公众参与是矛盾的。公关界已趋向把受众划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公众特指积极受众。

     公众是少包含以下几项基本涵义:

1)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传播沟通的对象的总称,它与人民、群众、人群、大众、受众等概念是有区别的。

2)公众是相对特定组织而存在的。

3)公众是因共同的利益、问题等而联结起来并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4)公众是客观存在的。

公众作为主体的作用对象与主体存在着客观的、不依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二)公众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公众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整体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公众环境。

    公众环境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总和。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范围很广,涉及组织内部和外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相互关联,构成复杂。(名词解释:练习)

2.共同性

    公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当某一群人、某一社会阶层、某些社会团体因为某种共同性而发生内在的联系时,便成为一类公众。这种共同性即相互之间的某种共同点。

公众总是和某一特定的共同点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点的性质决定着公众的性质。界定公众首先要界定公众所面临的共同点。

3.相关性

公众的共同点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特定的组织相关的。公众总是相对一定的公共关系行为的主体(组织或个人)而存在的。

相关性是组织与公众形象形成公众关系的关键。

4.多样性

公众的存在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公众“仅是个统称,具体的公众形式可以是个人、群体、团体或组织。

    日常的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包括各种各样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团体关系、组织关系等等。即便是同一类的公众,也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形式的公众,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渠道和不同形式的沟通手段。公众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沟通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5.变化性

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任何组织面临的公众,其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等均会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公众环境的变化,必将导致公共关系工作目标、方针、策略、手段的变化。反过来,组织自身的变化也会导致公众环境的变化。

    从整体性、共同性、相关性、多样性、变化性五个方面来把握公众概念的具体涵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概念与人民、人群、群众、受众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三)现代公众意识的内涵(简答:练习)

现代公众意识是现代公众关系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重要标志。面对日益开放、日益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漠视公众对其重大的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现代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联系越来越密切,决定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与公众息息相关。因此,组织必须树立现代公众意识,树立“顺公众者昌,逆公众者亡”的经营思想和伽管理理念。

树立现代公众意识,重视公众,在实践中体现为公关主体能在深入、正确理解领会公众含义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公众分类方法对组织环境中的广大公众进行分类。只有对公众进行准确细分,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公众有效开展公关活动,把树立现代公众意识、重视公众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现实操作层面,为组织的生存、发展服务。

二、公众分析的方法及其意义

    公众分析的意义:公众分析是公共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方法论意义是很明显的;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从而也就没有方法。从公关实践操作的角度看,公众对象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公共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公共关系方法、技巧的运用,都有赖于对公众的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区别不同的公众,使公关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公众分析的基础上。

(一)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

1.组织分类与公关目标和对象

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组织,其公关工作的目标、重点和具体对象均不同。

1)互益性组织。

如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这类组织重视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和共同目标,所以首先重视内部成员对组织本身的凝聚力的归属感,重视组织系统内部的沟通。

2)营利性组织。

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等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这类组织以其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为目标,首先要与其所有者(如投资者)以及对其经营成败存在决定性意义的顾客等建立良好关系。

3)服务性组织。

如公益学校、医院、社会福利工作机构等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的存在以其特定的服务对象的需要为目标,又必须与其资助者、协助者保持稳定的关系。

4)公益性组织。

如政府部门、公共安全机关、消防队等。这类组织以国家及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其公众对象是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