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0037美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19.2

山西万博manbetx网站网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2日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怡情养性,化性起伪)
把审美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育是主体成就自我的必然途径。

一、怡情养性
    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

    美育形成的主观依据。人的精神领域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美育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礼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乐的确立,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井然有序。乐的形态协调了,可以使上与下之间的关系变得和睦。礼从外在的角度去感化人,乐从内在的角度去影响人。

    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
    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粗野的极端和懈怠乖戾的极端,与以道制欲有相似之处。

二、化性起伪(荀子)
1.《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对人的感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感化便是美育。

2.从心理上讲,美育乃是养性的一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感性生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

3.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4.庄子——对于人性之伪,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认为人在欲望的支配下失去了自然的本性。提倡与道冥合,法天贵真,这样的人性才是沐浴在天地的大美之道中的自然人性。
    富、贵、显、严、名、利→勃志; 容、动、色、理、气、意→谬心;
    恶、欲、喜、怒、哀、乐→累德; 去、就、取、与、知、能→塞道。

5.禅宗——认为人性即佛性。禅宗的美育思想本于性,通于悟,从中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亲近。

6.外在的影响对人的“化性”,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之处。主体的本性具有多重的可塑性。《乐记》曾将之分为“顺气”和“逆气”。顺气指生命中体现生命精神的成分,逆气则指生命中悖逆生命精神的成分。美育通过“正声感人”,“反情以和其志”,顺着人的本性使之正常发展。只有这种和乐对人的身心产生积极影响,才能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审美活动本身就在陶冶主体的性情,审美的过程就是主体心灵受到感化的过程。

7.孔子还把乐的感化作用,看成育人的最高境界,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