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讲 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山西万博体育app官网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2日

第八讲 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巴金:

  (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

  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

  (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

  (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绿皮书P.13

  (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

  (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四十年代,汪文宣也是年轻知识分子,在社会重压下苦苦挣扎,结果以自己个人的毁灭,预示着社会的必然灭亡,揭示出只有整个社会发生改变,知识分子才有出路。另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是以觉新为代表的长房长孙形象,让人看到长房长孙形象所具有的家族文化意义和高度的文学审美意义——充满矛盾,特别复杂,由其地位决定,矛盾——真实——生活感,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觉慧。

  概括地讲,文学革命就是五四运动加鲁、郭、茅加四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革命文学就是巴、老、曹加一系列文学思潮。

  二、老舍

  (一)简单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

  1、早期创作: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示出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首先是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此外,他的幽默讽刺的笔法也显露出来。

  2、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等,而《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达到高峰及成熟的标志,《离婚》则标志着老舍作品幽默风格达到成熟。《猫城记》则是一部寓言体小说,政治色彩较浓。在这一阶段,老舍对市民化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

  3、后期作品《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体系,构成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化转变为揭露和批判。综观老舍整个创作,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老舍的作品显示出浓郁的北京京味地方色彩——风俗民情、语言文化,这是贯穿老舍创作始终的特点,显示出老舍创作的特殊价值。

  (二)老舍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一般来讲,分析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从三点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2、艺术结构,3、语言特色,个别作家在这三点之外还有特殊追求。

  1、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塑造了市民形象的体系(着重从《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两部作品分析),《骆驼祥子》主要对社会底层的市民命运进行思考,他们有什么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实现不了怎么办,就这样以底层市民的命运为视角,揭示出底层市民与社会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腐朽。祥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底层市民的缩影。《四世同堂》是以北京为背景,塑造了更多、更广阔的市民形象和阶层,如果说在祥子身上看到了底层市民的悲剧结局,那么在《四世同堂》中更多地看到了底层市民形象群体的性格特征,富有相当复杂性和变化性——生活艰难、地位卑下、生存态度务实。作品虽然以北京为背景,但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蕴含——抗战时期沦陷区,在特定的时空下,老舍刻意描写在市民身上显示出的民族精神的变化,使读者进一步看到市民阶层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是老舍独特的贡献,这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一直影响到当代作家。

  2、艺术结构上的独特贡献。老舍善于讲故事,其作品传统文学特色浓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舍从早期到《骆驼祥子》,作品结构单一,呈现出单线索发展的结构形式。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艺术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其标志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改变了老舍以往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方式,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网状结构方式——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线索发展,显示了长篇小说对生活容量的扩大,展现空间非常开阔,这种结构方式对老舍自己,对现、当代作家都有重要影响,如《茶馆》就是一种开放式的、人物展览式的框架结构,《四世同堂》也显示了老舍小说叙述性的成熟。

  3、语言艺术:对北京方言土语的纯熟运用。从初期至后期,这个特点贯穿始终,无愧于京派语言大师的称号,这个特点表现在小说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家本人的叙述语言,也包括人物形象的语言。小说中的语言得益于对北京风俗的描写,创造了特殊的语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显出语言的自然、和谐,以及语言与环境的相得益彰。

  思考: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描写有什么意义(即其根本价值)

  (答题基本思路)老舍是北京人,是穷人,老舍将自己生活基础的自然条件和自觉追求结合在一起……

  三、沈从文(创作道路不考)

  (一)创作的独特追求: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的湘西风情。远离都市,有鲜明的针对性,充满野性,充满原始味道。

  1、执著性。沈从文人生阅历丰富,作品题材广泛,对当时中国社会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对湘西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追求,既是审美的理想,也是生活的理想。

  2、独特性。在了解、考察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他的审美眼光落到了湘西这块土地上,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构造作家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情,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这样的情境。

  (二)作品的风格:(考试意义重大<刘先生原话>

  风格多样化,京派、乡土田园派、自由作家派(自由主义作家)、新月派。乡土气息浓厚,同时又很洋;作品很通俗,同时又很高雅,考试时可以从一两点出发,自由发挥。多样化、难以概括也是风格。

  四、其他作家:

  (一)李吉力人及大河小说(课本P.408,绿皮书P.215

  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其中《死水微澜》最好,因为这部小说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很好地结合,未受历史史实的限制,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大量给予现实创造。

  (二)张天翼:讽刺、幽默、批判构成张天翼特殊的冷峻风格——冷面幽默。批判成分较重,《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简单把握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的独特之处。(课本P.352

  (三)沙汀、艾芜:(课本P.354

  简单比较二者风格的异同,着重对他们作品本身异同分析。

  (四)新感觉派小说(课本P.367

  思考: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出现的原因及特征是什么?(绿皮书P.192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特征是

  1、快节奏,以穆时英为代表,特点是作品是一种扩大的生活画面,成为一种镜头切换。

  2、心理分析,潜意识的开掘,以施蛰存为代表。

  原因:

  1、新感觉派小说及其特征明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三十年代是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泛滥。

  2、新感觉派小说及其特征也受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在社会发展中突然加快步伐,同中国乡村、城镇拉开了距离,带来现代人生存的困惑:生活节奏的加快、内心深处的烦乱,都很自然地转换为新感觉派小说表现的内容,这些小说虽然不是现实主义的,但同样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采用一种变形、夸张的手法,因为生活本身发生了夸张与变形,所以这些小说还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