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5

山西万博manbetx网站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5日

现代派诗歌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新格律诗派

  得名于1928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革命文学运动

  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抗战文艺运动

  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街头诗运动

  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新青年》

  是由思想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综合性文化刊物,也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1915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1918年迁于北京。19171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正式开始,为新文学的发生和兴起立下了头功。

  问题小说

  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要代表,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关注社会人生。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主要作品:冰心《去国》《超人》《往事》,王统照《春雨之夜》等中的部分小说。

  湖畔诗社

  在初期白话诗的尝试中,小诗创作于1922—1923年兴盛起来,19224月,出版了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4人的诗歌合集《湖畔》,8月出版了汪静之的《蕙的风》,1923年底另3人又出版了合集《春的歌集》。湖畔诗人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率直坦承,绝无世俗的顾忌,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青春期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沉钟社

  2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冯至、陈鹤翔、杨晦、陈炜谟等。他们的创作多以社会重压下青年知识分子的悲凉生活为题材,对精神压迫的反抗和对细腻朴实风格的追求是沉钟社作家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其中以冯至的诗歌创作更有影响,其代表性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14行诗》等。

  早期象征诗派

  五四以后出现于文坛,以李金发为代表,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代表为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在诗歌尝试上有积极贡献,但意象表达上有局限,晦涩难懂。

  大河小说

  原是法国文学的一种形式,特指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吉力人曾留学法国,受左拉大河文学的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自己的大河小说140万字的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民族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化。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的它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的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早期象征派的某些艺术追求,还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意境、注重含蓄等传统有所继承。既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在创作上追求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的观念的联络和意象的繁复。戴望舒为代表。他们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创作视野,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的契合点上,开创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且对40年代的九叶诗人,甚至当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月派小说

  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小说的重要作家是路翎,代表作《饱的郭素娥》《青春的祝福》《财主的女儿们》等。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1938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文协是具有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其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推广文艺大众化,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左翼作家联合会(左联)

  19303月成立于上海,大会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鲁迅发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代表作家: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柔石《二月》、叶紫短篇《丰收》、殷夫诗集《孩儿塔》

  七月派

  是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它主要包括胡风、绿原、牛汉为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代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胡风《为祖国而歌》等。七月派诗歌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阔而绝活个人情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

  乡土文学

  是20年代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发展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受到鲁迅较深的影响,以农民为题材,表现农民的疾苦。代表:台静农《天二哥》。

  

基本知识

  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最早的两个话剧团体: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于1917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18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920,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胡适于1919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

 1921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

  1918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8月。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