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汇总第二章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7日

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汇总第二章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6、如何认识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1)生产工具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重要物件。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3)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关键在于用什么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7、分工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下,分工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得分工带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仍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8、如何理解旧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发展趋势?

  (1)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职业,从而使劳动片面化的分工。这种旧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中,这三大差别还演变为三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三大对立也随之消灭,但工农、城乡、脑体之间的本质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社会分工将完全消失,三大差别的本质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生产关系体系?)

  (1)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11、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的作用是怎样的?

  (1)在生产过程中,全体劳动者之间如果没有分工,只是共同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这叫做简单协作;而许多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则叫做复杂协作。

  (2)简单协作并不是许多个别劳动的叠加,而是克服了个别劳动的局限性,通过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胜过个别劳动的集体生产力。复杂协作则能使劳动专业化和工具专门化,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3)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协作也会从一个生产单位内部的协作,发展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协作,进而发展为国际协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1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5、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进程是怎样的?

  (1)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发展演变。

  (3)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6、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7、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8、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折。

  20、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而在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