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复习资料-国际贸易原理与组织2

山西万博manbetx网站网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0日

4. 比较优势理论

  1) 由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在实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后,两国在劳动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出量将增加。

  2) 可以用两种方法来阐明国际贸易给两国带来的利益:第一,可以把贸易视为一种间接生产的办法,这种方法通过生产别的产品换取所需要的产品来代替直接生产。理论模型表明进口某种产品意味着这种非直接“生产”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比直接生产要少。 第二,理论模型还表明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的消费可能性。这也是贸易所得的表现。

  3) 李嘉图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① 模型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② 模型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③ 模型忽略了各国资源的不同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遗漏了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 模型忽视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起因,这使他的理论无法解释明显相似的国家之间大量的国际贸易往来。

5. H –O 理论

  1) 由瑞典经济学家伊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提出的,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学说。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的比例和他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提出生产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2) 基本理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充裕供给的要素用于出口,稀缺供给的要素用于出口,稀缺供给要素则进口。

  3) 由于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要素所有者的相对收入有很大的影响,而贸易导致了相对价格的改变,所以,国际贸易有很强的收入分配效应。一个国家相对充裕资源的所有者从贸易获利,稀缺资源的所有者遭受损失。在理想的模型中,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要素价格相等化。实际上,由于资源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差异的原因,完全的要素价格相等化是不存在的。

  4) 里昂惕夫悖论由瓦西里•里昂惕夫提出,他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6.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R.费农对现实贸易状况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于1966年提出的。

  2) 理论认为,许多产品经历了周期循环,在这一周期循环中,高收入,高消费国家从初始的出口国,逐渐失去其国际市场,到最终成为这种产品的进口国;与此同时,其他一些中收入的国家从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再后来,低收入国家也从这种产品的进口国转变成出口国。

  3)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① 产品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生产一般都集中在高收入国家国内;

  ② 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产品样式开始稳定,产品逐渐标准化;消费品对价格的敏感度增加,产品需求弹性增加;在高收入国家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加之降低成本和追求规模经济,迫使企业日益重视国外市场,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产品出口量急剧增加,生产企业拥有的垄断技术也因此逐渐扩散到国外竞争者手中,中收入国家企业的实力增强,可以仿制高收入国家企业的产品来排挤其产品,运输成本及国家间的关税壁垒也使高收入国家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③ 产品标准化阶段。